从人性角度看,栾书和卻克是希望杀掉小赵武的,天知道赵武长大后会不会向自己寻仇报复,斩草不除根,后患无穷。但对于晋景公来说,赵武是他的亲外甥,拐弯抹角带着血缘关系,赵庄姬岂能答应自己唯一的儿子被做掉?
另外还有一点,作为国君的晋景公,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中一臣独大的局面,他除赵氏是如此,他防备栾、卻也是如此。晋景公和赵氏素无太深的仇怨,而诛杀赵朔满门,很可能是栾书背着晋景公下的手。留下赵氏的根基,将来可以和栾、卻等大卿形成鼎足之势,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最安全的,答案只有一个:平衡的权力才是最安全的。
出于这种考虑,在大夫韩厥的极力保全下,晋景公决定还赵氏一个公道,“立(赵)武,而返其田”。
赵武被“立”,有两种解释,一是赵武被立为赵朔一支的宗主,奉其父赵朔之后,二是赵武被立为赵氏的宗主,奉其曾祖赵衰之后。从字面的意思来看,应该是前者,晋景公只是为赵朔平反,不涉及赵同、赵括、赵婴齐。因为晋景公返还给赵武的田产只是原来挂在赵朔名下的产业,“其田”中的其字,只能是赵朔的田产,赵同三兄弟的田产不可能之前属于赵朔一系。
时年七岁的赵武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血腥的家族屠杀,但自小就在权力场上打滚,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,宫廷幕影之下的窃窃私语,灯火照耀下一张张扭曲变形的面孔,这一切都对赵武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在赵氏蒙难的三十六年后,即公元前548年,时年四十四岁的赵武正式出任晋国执政。赵武做晋国执政的时间并不长,前后只有八年,于公元前541年去世。
在这七年时间里,赵武并没有来得及做太多的事情,历史之所以牢牢记住赵武,是因为两件事情,一是司马迁连篇累牍渲染的所谓赵氏孤儿,二是发生于公元前546年的春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际大会——弭兵之会。
二九 春秋两兵圣之田穰苴和《司马法》
说到诸子百家,人们很容易会想到儒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墨家、阴阳家、名家、纵横家。这些思想博大的风流名士,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,各开门户,授徒讲学,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以上提到的这些学术门派,主要是靠笔写,靠嘴说,一代代传承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而在诸子百家中,还有一种著名的学术门派,之所以能传承千古,并发扬光大,依靠的并不是纵横驳辩,而是冰冷的刀枪剑戟,通过千百家血与火的融合,才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,这就是兵家。
儒、道、法、墨等家争的是政治模式和人性的善恶,没有唯一答案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而兵家是诸家中唯一有客观答案的,不存在主观感性认知,只有一种冰冷的判断标准:要么胜利,要么失败。
兵家相对来说,是一门比较封闭的学科,儒、道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主要根植在广阔的社会之中。兵家生存的土壤只有一块面积并不大的固定场所,这就是战场,一群男人为了杀死另一群男人的战场。
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兵家,其实这个标准很简单,就像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可以各玩各的一样,有自己的军事思想体系,才可称为兵家。战场上的名将未必是兵家,但兵家的思想理论一定会用在战场上,春秋时代战争频繁,可以称为名将的不在少数,但真正能称为兵家的,只有两个齐国人。
说到千古第一兵家,相信许多人会脱口而出:孙子!作为中国军事理论家的第一人,孙子在军事理论研究上的地位,堪比儒家的孔子,道家的老子。不过,孙子并不是春秋时代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兵家,在他之前,还有一位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,就是孙子的老前辈,齐国第一名将司马穰苴。
孙子是中国最知名的军事理论家,几乎人人皆知,但在汉朝人看来,司马穰苴比孙子的分量更重,至少司马迁是这么认为的。在《史记》列传中,孙子和吴起挤在了一篇传记里,孙子传记的正文只有五百多字,司马穰苴则单独立传,正文字数是孙子正文字数的整整一倍。而且司马迁对司马穰苴的评价要高于对孙子的评价,司马穰苴虽然在后世的知名度不如孙子,但在当时的江湖地位,是孙子不可项背的。